从察雅县出发,我们将沿着独特的路线配资炒股配资线上,探寻恩达温泉瀑布的神秘、感受向康大殿遗址的历史韵味、领略勒萨普巴溶洞的奇妙、品味仁达摩崖石刻的厚重文化。 1.上午:恩达温泉瀑布早晨9:30,准备好充足的干粮和饮用水后,我们从察雅县朝着芒康县方向进发,目的地是距离察雅县城21公里的恩达温泉瀑布。车子沿着S203省道平稳行驶,沿途风景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。行驶14公里后,在瓦西大桥前,我们转入乡道,朝着王卡乡恩达村驶去。又行驶了11公里,在一座名为“曲美噶真”的桥边,一道壮观的瀑布映入眼帘——只见山峦连绵起伏,粗犷的岩石山体上,数条瀑布好似白绫从高处垂落,水流或湍急奔腾,或舒缓流淌,姿态各异。山体的部分区域还残留着未消融的积雪,洁白的雪与清澈的水流相互映衬。山脚下、乡道旁的河水裹挟着泥沙,一路奔腾向前,发出哗哗的声响。 起初,我们还不确定此处是否就是恩达温泉瀑布,毕竟导航显示还未到达。但询问当地村民后才知道,之前在曲美噶真桥看见的那道瀑布,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恩达温泉瀑布。由于树木的遮挡,即使站在正对面,也难以欣赏到瀑布的全貌。为了一饱眼福,我们将车停在路边,决定从乡道边徒步上山。 展开剩余85%山上的小径蜿蜒崎岖,看得出这里偶尔会有访客前来。可没走多远,小径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枝丫低矮的荆棘林。我们小心翼翼地猫着腰,躲避着尖锐的刺,艰难地朝着瀑布的方向前行。终于,在越过最后一棵荆棘树后,瀑布的全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——水流从嶙峋的山岩间倾泻而下,周围的树木,有的枝叶繁茂,充满生机;有的枝干光秃,却也别有一番韵味。它们与草地相互映衬,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,呈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野趣。 据察雅县文旅局提供的资料,恩达温泉瀑布水温可达40℃。然而,当我们触摸水流表面时,却发现温度并没有那么高,或许是季节的原因。不过,流水划过地表留下的一层层乳色泉华清晰可见,足以证明这里确实是一处温泉瀑布。富含碳酸钙等矿物质的泉水流出后,由于温度、压力变化等因素,水中的矿物质沉淀、堆积,从而形成了这独特的地质景观——泉华。 抬头望去,水流从高处飞泻而下,撞击在岩石上,发出“哗哗”的巨响,水花在微风的吹拂下,形成层层水雾,飘散在空气中。欣赏完这壮美的瀑布后,我们沿着乡道返回,向下一个目的地——香堆镇进发。 2.中午:香堆镇向康大殿遗址沿着乡道缓缓驶回S203省道,一路上,德玛雪山的美景让我们目不暇接。连绵的山峰高耸入云,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,反射着金灿灿的阳光。雪层之下,岩石的纹理若隐若现,勾勒出山体起伏的轮廓。在即将抵达S203省道的山坳处,有一处镂空呈拱形的山体,远远望去,恰似一头巨象垂下鼻子,而乡道就从这“象鼻”中间穿过。从“象鼻”处观赏德玛雪山,雪山仿佛被一幅天然的画框框住,更显壮美。 经过1小时16分钟的车程,我们顺利抵达了香堆镇。香堆镇位于察雅县东部,北与贡觉县相邻,镇上的建筑沿着山坡铺展开来,而香堆寺就位于山坡的正中间。 我们驱车前往香堆寺,沿途,打阿嘎声、村民悠扬的歌声、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。不一会儿,我们便来到了香堆寺。下车后,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我们,土坯筑成的高大墙体沉默地耸立着,部分墙体已经坍塌,露出了内部结构。墙面上狭长的方窗洞孔密布,上方横搭着一些木梁,墙顶聚集着一群鸽子,它们或安静地栖息着,或展翅欲飞,飞累了便在洞孔中休憩。这里,便是香堆寺最为著名的遗址——向康大殿遗址。 向康大殿遗址虽然已经成为一片废墟,但大致的宫殿主体结构依然保留着。遗址内部十分宽阔,墙面高大且厚实,我和同伴并排站在裸露的墙体侧面,都无法将其完全遮挡。透过残缺的窗口,可以看见连绵起伏、极具丹霞地貌特色的棕褐色山脉。岩石的色彩不断变化,不同色调之间过渡自然,同行的伙伴不禁惊呼:“好像一块可可千层蛋糕!” 此时已是中午2点,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。我们拿着泡面,向镇上一家川菜馆的老板讨热水。老板是一对来自四川的夫妇,他们在这里开店已经两年了。得知我们下午要去勒萨普巴溶洞,老板好心地提醒我们,那条村道相传是以前的茶马古道,路况不太好,部分路段没有信号,而且一路上几乎没有人烟,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。吃过午饭,我们便沿着村道,向着勒萨普巴溶洞出发。 3.下午:勒萨普巴溶洞勒萨普巴溶洞位于察雅县香堆镇仁达村(在百度、高德地图上显示为尼萨铺巴溶洞),距离察雅县城116公里,距离香堆镇仅21公里。虽然距离不算远,但这段路却充满了挑战——几乎全程土路,而且很多路段是狭窄到仅容一辆车通行的沿江悬崖。每当对面来车,我们都得停下来等待避让,有时甚至要倒车到开阔路段。土路沿着山体蜿蜒曲折,几乎每隔不到两分钟,就得鸣笛驶过一个急转弯,21公里的路程,我们足足走了将近1个小时。 随着车辆不断深入,手机信号逐渐消失,导航也自动切换成了北斗导航。周边的风景也从苍凉的丹霞地貌,变成了层峦叠嶂的山峰。深绿的林木像绒毯一样,或披在山腰,或覆盖深谷,与嶙峋的岩石相互交织,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美景。 当行驶至一处高耸拔地、峰面如刀的巨石岩山时,“刀锋”上分散着几棵矮松,远远看去就像剑齿龙的脊背。此时,导航显示我们已经抵达目的地。在村路右侧的岩壁上,有一条由沙石铺就的蜿蜒山路。顺着山路向上望去,只见粗糙的岩石表面沟壑纵横,岩壁中部,一处开阔的洞穴若隐若现,洞口深邃而幽暗。洞穴前,几座石砌建筑静静伫立,墙体斑驳,部分已经残缺破损,这里便是勒萨普巴溶洞。 我们沿着砂石山路驱车向上,渐渐靠近溶洞时,发现几只苍鹰傲立在峭壁顶端。或许是听见了车辆的引擎声,蓦然间,它们双翅奋力展开,在洞穴周边盘旋,仿佛在警告我们这些不请自来的访客。虽说岩壁上修建了护坡,但山上依然不时有碎石滚落。当车辆行驶至半山腰时,一块车轮大的巨石滚落下来,完全挡住了上山的道路。我们本想弃车徒步上山,可天公不作美,飘起了雨夹雪。为了安全起见,我们只得放弃这一处点位,下山后朝着最后一处目的地——仁达摩崖石刻前进。 4.傍晚:仁达摩崖石刻从勒萨普巴溶洞折返后,我们沿村道向北行驶,转入一条蜿蜒的砂石路。路面布满了碎石,车轮碾过时发出细碎的摩擦声,裸露的岩层如刀削斧劈般陡峭。 导航显示,此地距离旺布乡丹玛山仅剩8公里,但山路盘旋上升,我们的车速不得不放缓。途中经过几处牧民定居点,低矮的土坯房早已人去屋空,只有三两头牦牛悠闲地啃食着岩缝间零星的草甸。 抵达丹玛山脚,已是下午五时许。天空阴云低垂,山风裹挟着寒意扑面而来,掠过我们的衣襟。到达导航显示的地点后,只见一块石碑上写着:仁达摩崖石刻造像。我们拾级而上,推开高大的殿门,一片恢弘的石刻群赫然出现在眼前。造像的衣袂仿佛随风飘动,发丝的纹路清晰可辨,每一处细节都精致得令人屏息。 根据察雅县文旅局提供的资料,仁达摩崖石刻是西藏古代唯一融藏文、汉文以及刻像为一体的摩崖造像,仁达摩崖石刻是藏东一带唯一能确定为吐蕃时期的造像铭文。 大殿内的石刻下方,刻有十四行吐蕃时期的藏文字和五十多个汉字,右边的空崖上刻有藏文和六字真言,它们静静诉说着那段被见证的历史,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匠人们的认真与执着。 天色渐渐暗下来,山间雾气升腾,石刻群在暮色中更显肃穆庄严。返程时回望丹玛山,峭壁已经隐入灰蒙的雾霭之中,唯有风过岩隙的呜咽声,如琴音低吟,久久萦绕在耳畔。 TIPS1.交通指南:自驾是前往各个景点比较便捷的方式,可以自由安排行程。但部分路段路况较差,需谨慎驾驶。出发前务必仔细检查车辆状况,确保行车安全。 2.注意事项:高原地区天气多变,建议携带保暖衣物和雨具,做好防晒措施,避免紫外线伤害。前往恩达温泉瀑布时,上山的小径崎岖且有荆棘,要注意安全,穿好长袖长裤。前往勒萨普巴溶洞的途中,道路狭窄且多急转弯,会车时要注意礼让,同时警惕落石。参观仁达摩崖石刻时要保持安静,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。 来源:西藏商报(文/德吉央宗)配资炒股配资线上 发布于:重庆市 |